首页 > 故事大全 > 正文
优秀党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党员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党员故事1
30多年扎根司法行政基层一线,时刻把百姓安危冷暖放在心头,永远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却从不向组织提个人要求。李培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突出的业绩和无私的奉献,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司法行政干警的时代风采。
李培斌,汉族,1965年9月出生,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90年11月入党。曾担任山西省阳高县龙泉镇司法所所长、阳高县信访服务中心主任。2015年10月15日,因连续工作,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不幸去世,年仅50岁。
李培斌生前曾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并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他逝世后,中组部追授李培斌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宣部追授李培斌“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中央政法委下发了《关于学习宣传李培斌同志先进事迹的通知》;司法部追授李培斌“司法行政系统一级英模”荣誉称号,并作出向李培斌学习的决定。
李培斌30多年如一日,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直至因公殉职。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真情和汗水认真做好服务百姓的“小事”,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30多年来,他先后成功调解矛盾纠纷数千起,制止群体性事件上百起,教育60多名刑释解教人员迷途知返,挽救了50多个濒临破裂的家庭,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李司法”。
李培斌对调解工作十分上心,对群众利益十分关心,对自己的地位、利益却看得很淡,从未向组织提过个人要求,坦坦荡荡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始终保持一身正气、清正廉洁。
李培斌去世后,4箱证书、3间平房和一摞票据——这是他留给妻子和孩子的所有“家当”。
30多年来,李培斌获得的证书装满了整整4个纸箱:阳高县首届道德模范、大同市首届道德模范、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司法所长……数十项荣誉,记载着李培斌的默默奉献,以及干部群众、各级领导部门对他的认可和褒扬。
那些年,李培斌至少搬了8次家。李培斌在乡下工作时,租住村里的小窑洞。调任龙泉镇工作后,租住小平房。直到2012年,李培斌一家才在县城外3公里远的郊区盖起3间小平房。
李培斌去世后,家人和同事整理出厚厚一摞票据,有北京的、太原的、本县的;有油票、车票、住宿票,最早的有2007年的,都是他多年为工作垫付却一直没有报销的票据。
党员故事2
“法律是公平公正的,要用法的精神解决问题,服务百姓。”邹碧华曾说,当年他得知自己被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录取时,曾激动地给母亲打电话报喜。母亲告诫他:“一定要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这句话,成为邹碧华一生的座右铭。
邹碧华,男,汉族,1967年1月出生,1999年5月入党。曾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14年12月10日,邹碧华同志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47岁。
邹碧华在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当了四年的院长。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务实改革,审理了一批棘手要案。
2009年5月,一个年仅5岁的白血病孩子被父母抛弃。在他爷爷奶奶的带领下,孩子来到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立案大厅,要起诉他的亲生父母,索要抚养费,而长宁区法院当时没有类似的案件可参考。邹碧华得知以后说,这个案件必须要立案。最终,孩子的父亲将名下房产划归孩子作为治病的医药费,孩子坚强地活了下来。
针对信访案件数量居高不下的情况,邹碧华要求加快工作节奏。他亲自主导开发了信访投诉监控系统,让所有的来信来访从纸质化变成了网络化,信息的可视化避免了以往信访件泥牛入海的情况。
为了成为一名更好的法官,邹碧华在法律业务上持之以恒地学习钻研。除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0多篇论文,他还主编或撰写了《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中国法官助理制度改革研究》《法庭上的心理学》等十多部著作。其中,《要件审判九步法》在法律界曾引起轰动,连续两年成为法律出版社的畅销书。很多一线法官评价此书“逻辑清晰、思路严密,审判时按图索骥,大大提高了办案效率”。还有人戏称,要件审判九步法是“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2014年7月,上海率先在全国拉开了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的大幕。当时,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司法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的邹碧华,成为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方案的主要起草者之一。邹碧华首创案件权重系数理论,进一步健全科学评估体系。
邹碧华坚持“不让年轻人和老实人吃亏”的原则。“在实行员额制的过程中,当避免搞‘一刀切’,不能为了图省事、求便利,就欺负年轻法官,将助理审判员‘就地卧倒’转为法官助理,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考核标准,让真正胜任审判工作的优秀法官进入员额。”邹碧华曾说。
在接连的疲劳作战之下,邹碧华积劳成疾。2014年12月10日,邹碧华突发心脏病,生命定格在了47岁。
邹碧华证明了法官可以不是一种“官”——不靠森严的行政等级和权力,仅凭自身的法学素养和对职业共同体的尊重,也能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敬畏。
党员故事3
将百姓冷暖放在心里的干部,百姓也将他放在心里。柴生芳就是这样一位被百姓永远铭记的好干部。
柴生芳,甘肃省宁县人,1969年7月出生。1986年7月以甘肃省庆阳市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1990年7月,被分配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200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7年,柴生芳停薪留职自费赴日本神户大学留学,2002年9月,提前半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宁要家乡一抔土,不恋他乡万两金。”留学归来后,他放弃高薪工作,毅然返回陇原大地,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2002年10月,柴生芳到甘肃省委办公厅工作。2006年,他主动要求赴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定西市工作,曾任陇西县副县长,定西市安定区委常委、副区长,临洮县委常委、副县长,临洮县委副书记、县长等职务。
2014年8月15日凌晨,柴生芳因劳累过度诱发心源性猝死,在办公室不幸去世,年仅45岁。
170多万字的民情日记、数百个他曾走过的村子都沉默而忠实地记录了他的扶贫故事。
定西市辖1区6县,其中3个县区都留下了柴生芳的足迹。不管在哪里工作,他都将精力放在了扶贫事业上,用生命为生活在这片“苦瘠甲天下”土地上的百姓奔出一条脱贫之路。
在陇西县任副县长时,柴生芳参与筹建了陇西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多方奔走,找项目、拉投资,引进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等项目。
2009年,柴生芳“转战”安定区工作,积极推进安定工业园、定西现代物流园等多个项目的签约落地。
2011年,柴生芳调任临洮县。“开门办公、马上就办;出门招商、回家下乡”是他的工作作风;“只要心里有百姓,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是他的行为准则。
在临洮工作期间,柴生芳走访群众5000多人次,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等问题,不遗余力推进民生实事的落实。
柴生芳在日记里记录下他所走过的每一个乡镇、村社和困难群众的情况,以及听到的意见和建议。在实地调研基础上,他将临洮全县300多个村子分为扶贫示范村和潜力村两种类型,标明发展方向,制作成图挂在办公室的墙上。
天天研究、时时琢磨,渐渐地,这位“博士县长”定下了精准扶贫的思路。“每个村都有主导产业,强村抓提升、弱村抓培育,余下村落分步推进。”他立规划、跑项目、引资金、抓落实,使临洮成为“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
“要想富,先修路”。柴生芳多次衔接协调,最终使临洮跻身国家“六盘山片区交通扶贫攻坚示范试点县”之列,争取到1173.3公里的农村公路改造项目。
摆脱贫困,柴生芳有“组合拳”,既要“产业兴县”,也要“文化兴县”。临洮文化资源丰富,柴生芳深知“文化可以改变临洮”。他积极推动马家窑遗址的发掘和保护,重点谋划沿洮文化产业带。
“不搞特殊、不讲特权,公车里不能有‘土特产’;学识渊博,做事严谨;平易近人,善良正直。”与柴生芳共事过的同事这样评价他。
“他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把我们的冷暖记在心里。”得到他帮助的群众这样称赞他。
柴生芳始终信奉“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临洮县政府办公楼里,只要柴生芳在,他办公室的门始终开着。他办事不喜欢拖泥带水,能当场解决的马上就办,一次能解决的绝不会让大家再跑一次。
“工作上,他力求完美,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极致;生活中,他关心家人,孝顺父母,为人随和。他从未用职权给家人行过任何方便。他是我们晚辈的榜样。”说起叔父柴生芳,柴裕红至今仍难掩悲伤。
2014年8月15日凌晨,柴生芳的生命之火熄灭了,但他为这片土地留下了希望的火种。
党员故事4
4月17日晚,宁波市宁海县茶院乡许民村党支部书记叶全奖因突发心脏病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不幸去世。
直到叶全奖倒下,大家才知道,他曾做过心脏瓣膜手术,医生叮嘱他不能太过劳累。
“从1月22日开始,就没见他好好休息过。”许民村村委会主任叶秀蓬回忆说。疫情来袭,叶全奖虽然痛风发作,仍坚持每天7点前到执勤卡点,带头落实网格联户责任,上门叮嘱留守老人少出门、勤洗手。2月底,作为宁波市第一批恢复开放的18个旅游景区之一,许民村开始对外部开放。叶全奖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一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一边走访村中企业、协调尽早复工。
在村民眼中,叶全奖是实打实的能人,他出外打过工、回乡办过企业,也当过村委会主任。2006年,5个自然村合并成许民村,叶全奖成为新的许民村的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里尚有60万元债务,村内房屋破败,环境脏乱,村民们人均年收入只有1500元左右。
村庄靠什么发展?
叶全奖盯上了村里的石屋、石巷、石院、石凳,决定将许民村打造成特色“石头村”。就这样,许民村开始保护性开发,可当时村民想不出怎么通过旅游来赚钱。
“当时村民想办农家乐,但因为怕失败,不敢尝试。老叶就把城里的房子卖了,在村里搞起了农家乐‘石乡居’。”叶全奖的妻子叶小珠说,当时自己也很不理解丈夫的做法,还与他起了争执。
“游客在村里逛石屋、走石巷、摘樱桃,走累了可以尝尝咱们许民村的特色土菜。”凭着叶全奖潜心推出的“农嫁十二碗”特色土菜,“石乡居”慢慢火了起来。有了示范效应,村里的农家乐多了起来。
“让村民在家就能赚到钱”,是叶全奖一直以来的心愿。如今,“石头村”每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村里初步形成高端民宿集聚群。叶全奖心里有更大的蓝图:构建藏书阁、石头迷宫、月季花海……建设文化旅游景区,发展更多旅游项目。经过10多年努力,叶全奖带领村民一起将“石头村”打造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他自己也被评为浙江省“担当作为好支书”、浙江省“千名好支书”等。
如今,叶书记虽然走了,但“石头村”旅游富民的路子,村民们会一直走下去。
党员故事精选汇总
- 上一篇: 最新法制小故事5篇
- 下一篇: 哄女友的睡前甜甜小故事范文5篇
相关阅读
- 08-25 最新法制小故事5篇
- 08-25 钟南山抗击疫情的故事观后感5篇
- 08-25 爱国的故事6篇范文
- 08-25 红色故事最新
- 08-25 关于狐狸童话故事
- 08-25 爱情童话故事(通用17篇)
- 08-25 狼和狐狸童话故事
- 08-25 福高一尺心高一丈童话故事范文
- 08-25 克雷利耐特河上的桥的童话故事
- 08-25 童话公鸡的故事